今年以来,该县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创业孵化园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目前,全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近2.4万人,创办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2万多个,年创产值30多亿元,带动就业10万多人。
凝聚共识,汇聚产业奋进力量。
围绕服装生产、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不断扩链、补链、强链,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精产业集群,让产业发展带动更多人就业。一是筑巢引凤高标准建设服装产业园。高标准规划、建设5.3平方公里的嫘祖服装新城,定位打造服装产业转移的承载地、供应链价值提升的示范地和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已入驻服装生产企业42家,服装产业工人6000多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服装企业产值30亿元左右,服装企业上缴税收3500万元。二是转型升级拓展机械装备产销渠道。坚持农牧机械、电力装备、环保设备“一主导三分支”发展,拓展“智能+”,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三化改造,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金凤牧业等重点企业引进10多家国内外畜牧机械企业入驻畜牧机械产业园,大力开展全球范围内战略合作,引领国内养殖模式新变革,打造全国养殖装备的新高地。截至目前,已形成养殖设备品类5大类120多种,年产设备1050万台(套),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出口欧洲、非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协同联动高标准搭建劳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咨询服务台,定期招开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交流平台。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经投入使用,携手浙江和江西等省当地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打造“劳务合作联盟”,为返乡创业工作架起金桥,目前该园区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多家,为5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优质人力资源配套服务,受益员工8万多人次,于近日被认定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统筹兼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把完善创业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贯穿返乡创业工作始终,为返乡创业人员构建“绿色通道”。一是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各项经济调节政策促进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更积极创业就业。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纳入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支持范围,落实降费退税等多项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有力地资金支持。截止目前,全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1笔,共计5230万元。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简政放权、“互联网+”促进政务环境优化,118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保姆式”服务和全程代办制,指定专人全程代办各类审批和证照。扎实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现场解决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企业服务日收集问题31条,现场解决12条,沟通协商19条,企业满意率达100%。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托工会,在全县依法推动劳资双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解决受疫情影响复工后,很多企业资金不足、用工减少,职工面临被降薪或者被裁员的困境,通过双方协商,有效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实现劳资双方共赢。至目前,已召开三场工资集体协商现场会劳资双方代表分别就职工工资标准、福利待遇、休息休假等进行了深入谈判、认真协商,各项议题均达成共识形成草案。
典型引领,树立创业标杆
由“输出劳动力”向“召回生产力”转变,加强服务保障,高标准、全方位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保驾护航,让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一是开展创业创新大赛。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农民工创业大赛,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培育壮大产业新动力,创业氛围愈加浓厚。今年,在全市第三届创业创新大赛中,西平选送企业分别取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网络大赛中,西平县返乡农民工代表谢向丽荣获二等奖。二是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返乡创业人员的典型事迹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做好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评选工作,引导返乡农民工尽快从“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形成以陈林起、焦卫东为代表的返乡创业典型,开创了“一人返乡创业,带动致富一方”的良好局面,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在全县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开展“西平县返乡创业之星”评比活动,共计评选出10名返乡创业之星,其中两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力度。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实施工人培训计划,全面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6场次2450人,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10期,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辅导1场4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