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河南是中国产粮大省,产量占全国的1/10。为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的积极性,我们近期对人和乡的农民粮食种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查访谈
45岁的张富民是人和乡高桥村的农民,多年来一直和几位子侄在外地做建筑工,由于秋收将近,张富民正准备着回家忙秋收“说实在话,每年到这个时候都很矛盾,回去吧,就是那几亩地,赚不了几个钱;不回去吧,家里人忙不过来,我在这里打工,每月至少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咋算都比种地强。”
近年来,由于种粮成本大幅上升,种粮收益增长并不高。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全社会工资水平上涨的趋势难以改变,而粮食价格的提高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将日益突出,“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严重制约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粮农民期望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和乡寺后张村村民张耀说:“不管怎么说,咱们还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我们家承包150亩农田,如果有一年受灾,就很难能翻过身来,现在村里存在机井坍塌、大旱时候井不够用、排涝难的问题,所以还要希望政府能够加强机井建设、及时修建排涝沟、田间渠系,把我们这里的农田变成旱涝保收田,粮食产量还能大幅增加。”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扶持政策和措施,但种粮大户感叹获得惠农补贴较少,呼唤“普惠”加“特惠”的扶持政策。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针对种粮大户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政府扶持力度仍比较薄弱,种粮大户能享受到的国家惠农补贴较少。因此,种粮大户盼望着国家能够给种粮大户一些帮助。当前的“直补”属于“普惠”政策。今年实际种粮补贴8.83元/亩,地力补贴97.6元/亩,很多时候资金到了土地承包者的手中,而不是在种粮农民手中。一些农户认为应该推行补贴与粮食贡献、商品粮挂钩,多卖粮多补贴,谁种粮谁得到补贴。
河南省仁和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军华接受访谈时表示:“我们合作社有4000多亩农田,很多是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的,我们不奢望能把分散到各个农户手里的补贴拿过来,只希望国家能够给我们吃点‘小灶’,扶持一下我们这些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社。”
二、加强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建议
1、健全机制,加速推进土地流转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和流转的长效机制,提高耕地的有效利用,要鼓励和引导农户在不改变耕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具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土地,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二是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有效监督的规范管理,促使土地顺利、有序流转;三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放土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过度承载;四是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有条件、有保障地流转土地。
2、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协调农村信用社通过小额贷款帮助种粮大户解决部分生产资金,并严格将“四大补贴”按“谁种田、谁受益”的原则发放到种粮大户手中,既真正贯彻落实了政策精神,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户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统一调配使用,重点用于解决粮食规模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避免“撒胡椒面”式使用项目资金导致“钱用光了,问题依然没能解决”的局面。需设立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扶持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
3、开展调研,制定配套扶持政策
种粮大户以及合作组织类型不一,情况各不相同,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侧重。所以必须开展调查研究,在摸清现状的过程中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当前就农业补贴、土地流转、竞标承包、金融信贷、灾害保险、农技服务、农产品质量也价格监管等方面的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出新的政策和办法,为种粮大户(合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大程序的降低种粮大户(合作组织)的农业投资风险,激励他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创新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服务
我们农业部门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改进农技服务体系,突出服务重点,将服务对象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延伸,真正为粮食规模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抓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向大户推介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市场营销理念,提升他们的素质;二是经营服务,以统一供种为重点,实施农资连锁经营,实行严格监管,及时将质优价廉农产品供应到田头;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帮扶结对,帮助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重点是帮助大户进行有效的病虫害统防统治与配方施肥;四是信息入户,把农技、土肥、植保、农作物病害预报等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平台予以发布,指导大户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