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红薯粉条制作上市的最佳时节,在西平县焦庄乡高庙村的粉条加工车间,几个师傅分工合作,清洗、粉碎、沉淀、控水、晒粉、打芡、和粉、添瓢、漏条、下锅、盘条、冷冻、晾晒……大家说说笑笑、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院子里,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将红薯粉条晾晒成型,一排排红薯粉条被整齐地悬挂在竹竿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随着我乡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合作社负责人焦献中利用高庙村红薯口感好、易管理、产量高等特点,大力发展红薯种植。据悉,高庙村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达6000亩,亩产量约2500公斤,红薯通过深加工制作成的红薯粉条,在市场上能卖到16元每斤。一业兴,百业旺。高庙村粉条供不应求,随着春节临近,已搭乘互联网快车被运往全国各地。据了解,该村年产红薯粉条达到15万斤,作为粉条原材料的红薯更是 “香饽饽”。
高庙土地尤其适宜红薯生长,产出的红薯个头儿大、淀粉含量高、口味鲜美。当地村民历来有种植红薯、加工红薯粉条的习惯和技术,过去,村民们对于种红薯大多是靠天吃饭,以传统手工制作方式,把红薯进行晾晒、磨粉,但大多都是自产自销,没有系统的产业规划,做成红薯粉条的效率也较低,当地红薯产业发展也只停留在初步阶段。近几年,高庙村成立了西平县沃野农业专业合作社,后又发展为祺懿薯业公司,化红薯为“金丝线”,发展探索相关衍生产业,努力提升村集体经济,助力农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
高庙村党支部通过实施“党员+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先后有22名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吸纳298户农户入股;通过建设规模化温室大棚,使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增加工作岗位60多个,带动本村劳动力就近务工,激发内生动力,解决红薯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高庙村,随处可以感受到党建引领下红薯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2021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黄淮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优势,以老党员焦献中创办的西平县沃野农业专业合作社(河南祺懿薯业有限公司)电商服务站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电商服务站,帮助高庙村红薯产品入驻“农购网”平台,网上销售红薯、红薯干、粉条、红薯醋等农产品,使脱贫户家庭收入倍增,村集体企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在全县“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高庙村也以“产业兴旺星”奏响了全县创建“最强音”。
高庙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对接县乡产业规划布局,由帮扶单位黄淮学院支持,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主要目标方向,将村内蔬菜大棚、鱼塘、扶贫车间等集体资产进行竞标租赁,依托祺懿薯业公司,采取集体经济+合作社+村民入股3:3:4分红模式运营。所回收的红薯,由河南祺懿薯业有限公司加工生产和销售,初步形成红薯产业链条,通过培育供应种苗,订单回收红薯、原薯储藏,加工红薯淀粉、红薯丁、红薯粉条、红薯醋、红薯叶茎干菜等系列产品,线下和线上电商渠道销售,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红薯醋、红薯粉、红薯面”这些衍生出来的红薯产品,不仅拉长了红薯链条,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也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钥匙”。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焦庄乡党委、政府和高庙村“两委”探索出了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的新思路,带动邻村、邻县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拉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红薯精深加工,让红薯的价值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种植一片红薯,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焦庄乡政府负责人表示,未来,高庙村将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鼓励培育红薯深加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业品牌,走出具有焦庄乡特色的发展路子,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