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部门 >> 文广旅局 >>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
 
西平县创建第三批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情况
来源: 文广旅局 发布时间: 2021-01-19 浏览次数:

一、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启动创建工作后,首先对《公共文化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行学习研究,并多次向县政府常务会议汇报创建工作。结合西平实际,制定了《西平县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28个文件,严格按照《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逐项抓好落实,88项创建指标已全部达标。具体情况是: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提升。

  一是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档加速。投资200万元对文化馆、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县图书馆达到全国一级图书馆;县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文化馆标准。二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20个乡镇(办事处)综合性文化中心全部按标准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695万元,全面升级改造了28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中257个行政村(社区)达到“七个一”标准,占总数的90.2%。三是公共场所建设蓬勃发展。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嫘祖文化苑,宝严寺公园、人民公园、洪河公园、南城河公园以及沿洪河七大文化主题公园等,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更加丰富。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及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按国家规定时间免费开放。完善了17个乡镇、3个街道社区图书室和256个农家书屋;建设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256家,实现了县图书馆、乡镇和村级图书室全覆盖。有线电视实现了户户通,智能广播普及到每个自然村,数字信号实现全覆盖。三年来,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1052场,惠及群众105万人次;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共演出4800场,惠及群众240万人次;放映公益电影9216场,惠及群众184万人次;成功举办了 “中国·西平首届海棠文化旅游节”、“嫘祖祭典”、“全球服装供应链大会”和 “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连续举办了第三十三届、三十四届、三十五届大铜器比赛和春节灯谜晚会;举办了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广场舞比赛;举办各种主题的美术书法展览12次,展出书画摄影作品1172幅,累计接待参观者14万人次;科教文卫等多家单位开展了140多场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连续组织举办职工运动会、冬季长跑、冬泳比赛、河钓大赛、农民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各类文体活动97场(次)。全县民间艺术表演团队达890个,基本达到每个自然村有一支文化表演队的目标。

(三)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有力。

  三年县财政累计投资公共文化建设1.2亿元:其中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800万元;数字平台建设、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各项文化惠民工程配套等投入5200万元。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县级“两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村级文化协管员补贴统一由财政拨款,其他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连续三年全部到位。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每个乡镇文化中心配备了2-3名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到位;285名村级文化管理员,73名贫困村文化志愿者,经过培训已全部到岗到位。

  二、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打造五大工作亮点

一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索公共文化建设持续发展路径。

  相继出台了宏观指导性文件、4个具体操作办法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积极推出了民间投资、招商引资、BT投资等3种融资模式,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全县163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由2015年前的38家增加到目前的71家,参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由4家增加到19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较好的由8家增加到22家。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金投入有39.5%来自社会资本,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31%的文化场所由民间社会力量捐献赞助。

二是发挥城区的核心示范作用,打造西平文化名城新形象。

  以“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试点县”为契机,以百城提质促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按照“以水润城”、“以文化城”理念打造花海旅游新城,投资近20亿元,全面实施 “一渠六湖三河”生态工程。绵延11公里的沿河海棠长廊上的冶铁铸剑文化园、法家文化园、柏国文化园等七大主题游园把西平丰厚的历史文化呈现得淋漓尽致。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游园绿地星罗棋布,乡村环境干净整洁,被评为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绿色发展十佳城市、全国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

三是依托西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挖掘以“嫘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建设了嫘祖文化苑、嫘祖植物园、嫘祖服装城等文化品牌。申报以嫘祖为载体的“中华母亲节”,连续十一年在农历三月初六举办嫘祖故里拜祖大典,使嫘祖故里形象在海内外深入人心。塑造“大铜器之乡”文化品牌。建立了7个大铜器传习所,培训队员2860人,全县在册大铜器表演队由117个发展到298个,连续举办了35届大铜器比赛,西平大铜器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中央电视台播放西平大铜器节目5次,并被指定为“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开场节目。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申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余项,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位列全省前列。

四是以精准扶贫为契入点,推进文化事业均衡化发展。

  拨付专款1700万元,用于68个贫困村和203个有贫困人口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68个贫困村全部建起了标准化的文化服务中心。县文化馆、图书馆、剧团选出优秀人才作为文化志愿者,深入所包贫困村组织开展演出、讲座等活动,辅导和培训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重点开展了脱贫攻坚文艺创作与展演活动,新创作脱贫攻坚文艺作品68件,累计赴贫困村演出达324场,促进了城乡文化事业的均衡化发展。

五是推进文化活动全面开展,突出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亮点。

  全县890多个群众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广大城乡,利用“周末戏曲大舞台”“乡村民间艺术展演”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平均每年开展文化活动4000场次左右,满足了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群众文艺创作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每年有数百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达数十项,全县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25人,被文学界称之为“西平现象”;省级以上书法家协会会员达97人,21次入选全国书法大赛获得全国最高奖励“兰亭奖”,使西平成为名扬省内外的书法之乡、剪纸文化之乡。积极拓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建立了西平县童声合唱团、“夕阳红”老年合唱团、“丽雅”少儿舞蹈团、民族器乐团、老年诗词协会、西平县老年秧歌队等群众文化社团,民俗、歌舞、音乐、器乐、工艺、美术、书法培训市场繁荣,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后续工作措施

  西平县虽然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诸多问题。我们的后续工作措施是:

  一是进一步查漏补缺,加大政府投资文化事业的力度。特别是两馆的建设要尽快启动,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新馆建设。继续以群众需求和百姓文化保障为目标,立足真抓实干、积极创新探索,一项一项扎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构建起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乡村基层文化管理人员进行轮训;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志愿者作用,以身示范、言传身教,真正培养一批既专业又能干的人才队伍。

  三是进一步建立基层文化服务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理顺各级文化服务中心与各级政府、业务管理部门的关系,完善各级各项管理制度,把各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四是认真总结示范区创建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要对我县引导民间投资的经验通过典型事例的剖析,进一步的总结、提炼,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在宏观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性总结,使其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挥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五是加强对示范区创建的宣传力度。通过强有力的宣传造势活动,使示范区的创建对内家喻户晓,真正的深入人心,增强全县人民的文化自信心、自觉性和自豪感;对外推广西平的创建经验,塑造文化示范区的形象,增强文化吸引力,为打造西平文化名县发挥应有的作用。

  —10—

 
西平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豫ICP备05001167号     政府办联系电话:0396-6222812   网站标识码:4117210001
豫公安网备案41172102000126     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396-6229869     邮编:463900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28 10:21:20